close

  新支票借款華社北京11月8日電“蘭考火車站上,北風怒號,大雪紛飛。車站的屋檐下,掛著尺把長的冰柱。國家運送蘭考災民前往豐收地區的專車,正從這裡飛馳而過。也還有一些災民,穿著國家救濟的棉衣,蜷曲在貨車上,擁擠在候車室里……”
  51年前,焦裕祿擔任河南省蘭考縣委書記,上任第一天在蘭考火車站看到此景,發出“苦戰三五年,改變蘭考面貌。不達目的,我們死不瞑目”的誓言。這一幕,記錄在穆青等寫下的著名支票借款通訊《縣委書記的榜樣——焦裕祿》中。
  半個世紀過去,蘭考舊貌咖啡弄換新顏。作為地方“窗口”的火車站,透露出怎樣的信息?2012年,《河南日報》記者童浩麟重新尋訪蘭考火車站,寫下報道《火車站見證蘭考經濟變遷》,榮獲2012年度中國新聞獎一等獎。
  “這是我寫蘭考巨變系列稿的一篇。報道揭示了代代相傳的焦裕祿精神,是蘭考京站美食巨變的根本原因。”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駐開封記者站記者童浩麟接受記者採訪說,“對於我來說,這是一次扎扎實實深入基層、深入幹部群眾的採訪,是一次發揚焦裕祿精神的心靈之旅。”
  為了真實調查、反映蘭考巨變,童浩麟5個月內6次去蘭考。在當年蘭考最大的風沙口所在地壩頭鄉張莊村,當年焦裕祿赤腳治理水災的三義寨鄉南馬莊,當年鹽鹼最為嚴重、如今的蘭考核心產業集聚區,焦裕祿到蘭考上任第一天與災民淚眼相向的火車站……一次次留下童浩麟的足跡,共採訪了100多宿霧位蘭考幹部群眾。這篇不到千字的報道,用了46處數字,8處人物直接引語。
  “50年的時光里,蘭考火車站默默見證了蘭考的發展史:1962年,焦裕祿到蘭考上任第一天,在火車站看到外出逃荒的群眾直流淚;上世紀90年代,百姓又一次坐上火車離開蘭考,匯入勞務輸出洪流;當下,蘭考經濟發展迅速,蘭考富裕了,蘭考百姓又坐著火車回到蘭考安居樂業……這三個極具典型意義的‘鏡頭’,我都在蘭考火車站捕捉到了。”童浩麟說。
  同一個場景,見證著焦裕祿精神的力量,見證著兩代中國新聞人對人民的深情與忠誠。
  童浩麟及其報道《火車站見證蘭考經濟變遷》,是廣大新聞工作者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縮影。專家學者評價本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:“這299件作品,不僅是我國新聞工作者為了神聖的事業,用真心和真情譜寫出的時代強音;也是為了人民的期望,在鮮花和荊棘並存的路上,用信念和汗水鑄就的恢弘篇章。”  (原標題:蘭考火車站見證兩代新聞人精神對接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t97ztgk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